又是一年开学季,九月天气冷暖交替,开学后的1-2周是校园内出现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高风险期”。那么,在开学季有哪些高发的传染病?又如何做好预防呢?陆军第82集团军医院检验病理科提醒大家:
秋季腹泻需当心两种病毒
“秋季腹泻一般会持续3-9天,前3天症状最严重。”专家介绍,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2-3天,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多数患者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现象,体温在37.9-39.5°C,出现呕吐腹泻,呕吐为喷射状,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每天3-8次不等,严重者会出现脱水症状,该疾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目前没有特效药,不能滥用抗生素,及时对症处理,做好隔离,出现腹泻及时就医。”专家提醒说,预防秋季腹泻,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餐前便后要洗手,孩子的餐具要定期消毒。
此外,诺如病毒感染在秋冬季也呈高发态势。该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排毒时间长、全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居多。”
展开剩余79%专家提醒,个人预防方面,饭前便后要洗手,食物要彻底洗干净,煮熟煮透后再食用,不喝生水。校园防病方面,学校要做好学生健康管理,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查因等工作;有食堂的学校要加强对厨工的健康管理,制作食物和配餐过程中要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有消化道症状要暂时调离岗位;要定期进行饮用水水质检测,饮用水要烧开后饮用;一旦有师生出现呕吐、腹泻症状,要立即就医并隔离,做好呕吐物处理,做好清洁消毒。
如果病例持续增多(3天超过5例),应立即报告学校主管部门和属地疾控机构。腹泻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后复课。
5岁以下易中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也是秋季易发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5岁以下的孩子最易中招。”据专家介绍,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预防手足口病一定要注意“三勤”,首先要勤洗手,让孩子注意手部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二要勤消毒,定期对孩子使用的餐具、玩具和其他物品进行消毒;三要勤通风,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家里、学校要定期开窗通风。同时,打疫苗也能有效预防,EV71是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病毒型别,接种EV71疫苗(6月龄到5岁)可以有效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流行性感冒
开学正值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变大,容易发生流感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感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咽喉痛、头痛、畏寒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流感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征,主要经由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容易暴发流感疫情。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重点和高风险人群优先推荐接种流感疫苗,日常起居规律,平衡饮食,情绪稳定,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勤消毒。”专家提醒,出现流感样症状(体温≥38°C,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后,应避免带病上学,接触家庭成员及外出时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发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症状消失48小时后复课。
专家介绍,除了以上几种多发性传染病外,秋季也是水痘、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多发季。
水痘是由一种名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初次感染表现为出水痘,一般经呼吸道和接触传染,具有高度传染性,会产生皮疹。通常始发于脸部、前胸和后背部,痊愈后,病毒会潜伏在人体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可引起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的特征为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出现带状分布的成簇出现的疱疹,常伴局部神经痛。
预防水痘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过敏体质的孩子要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如花粉、烟雾等,而一旦出现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学生及托幼儿童被确诊为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须持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专家提示家长:“对秋季高发传染病的防控,除了做好预防措施,需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入手,学校可采用网络、宣传画、板报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知识水平。
家长还需帮助孩子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讲究卫生,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来抵御疾病的侵扰。家校协同,共同防控,开展病例居家健康观察、家庭内消毒等,让孩子们健康平稳度过开学季。”
(供稿:检验病理科 宫春勇)
主管|政治工作处
主办|融媒体中心
编辑:胡适真 刘一墨
发布于:北京市富途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